我认为冯友兰在哲学上有两个贡献,一是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一是抽象继承法。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强调了君子对上天的敬畏。志急于行,饥不遑食,故曰‘三日不食也。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观卦初爻指出不能象幼童那样观察,而五爻观我生的反省方法和上爻观其生即观察他人生活则为君子的观察方法,其方法当然和童观截然不同。君子几不如舍,义即在劳而无功的情况下,君子还不如舍弃。君子夬夬独行,虽呈不壮之象,但为无咎。君子无咎,此占断语和初爻的占断语小人无咎,君子吝义正相反,表明观我生的反省方法和童观截然不同。
剥庐为剥落庐舍义,即房屋被毁。革卦爻辞中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思想,则被后来的儒家继承光大。所以,我们看,在庸人和圣人之间还隔了几层:士人、君子、贤人。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左传·昭公七年》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礼,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包括现在所谓的圣诞节,也是我们翻译时用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圣。
(《左传》昭公七年)这大概是将孔子视为积德而有天命的圣人最早的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据《礼记·射义》记载,有一次孔子在曲阜城西郊区一个叫做矍相圃的地方举行习射活动,围看的人很多,简直像一堵墙的样子,可以说明他射箭技术的熟练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这就是圣人产生的人性论基础。这说明,孔子当时在阳虎眼里连士的身份也不是。本义是通达事理的意思。
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干什么呢?赶车吗?射箭吗?我不过会赶车了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不惑是作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只有他和颜回可以达到。
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也是体育活动。尤其是读到书中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一段时,更是不知所云,不觉感叹道:这周先生可真是迂腐至极。

三、圣人与凡人、与西方基督教的上帝、教主的比较 圣人与凡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所说的庸人与圣人: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孔子的形象在国人的头脑里早已经根深蒂固,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是以至圣先师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心目中的。
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凡圣一体,至平至常,至高至妙,其实也就是内圣外王一体。(《论语·公冶长》)即使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还有一次,子贡听到有人毁谤孔子就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无以为也。(《子张》)就象宫墙,我这堵墙只有一人高,家里的一切都可以看见。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这里讲一个故事:公元1267年,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中秋十五的月夜,秋高气爽,万籁俱寂。
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做过乘田,是管理牛羊小吏。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四方旅客来到路国的,不必向官吏请求,都会给予亲切的照顾。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卜筮也属数教的内容。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周敦颐只好再一次对他的观点进行阐发:要知道,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理。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格、心态和境界来。
[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可能是孔子在不同时期多次拜访过老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他的弟子产生了恐惧的情绪。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徘徊留恋不愿离去。而仪封人认为天将以夫子(孔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木铎是以木为舌的大铜铃。
吟风弄月之中,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子贡这些话,当着老师的面去说,孔子也许不会同意的。
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这个基础,就是他所谓的本。这种思想与佛教人人皆可以成佛似乎很接近,但是有不同, 佛教所说的是人的先天性,即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佛性。《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鲁哀公的询问时的一段话,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嘉轩眼见白鹿,并且亲手划出了模样,可是却怎么也看不出是白鹿,而是朱先生一句话,使他茅塞顿开:凡人与圣人的差别就在眼前的那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都带着前世死去时蒙在脸上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天神揭去了那张纸投胎的。从此前提出发,不论圣人、贤人还是普通人,从本性上讲并无差别。
耳顺是成圣的关键,因为《郭店楚墓竹简·五行》:闻君子道,聪也。一天在大树底下演习礼乐,宋司马桓魋(tuí)不喜欢孔子,想加害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
不说别的,于丹教授主要特点的去魅、去圣,把孔子还原成普通人。至于他是如何学习?向谁学习?怎样学习?现在由于资料缺乏,只能有片断的史料可以考查,这里只是粗略地进行一番梳理。 |